突破极限,感知未来 | 我司承担的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高温纳米薄膜压力传感器”顺利通过验收并实现量产
近期,由我司承担,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的2023年度长沙市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项目—“高温纳米薄膜压力传感器”,成功通过长沙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并获得高度评价。该项目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司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强强联手,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本项目聚焦于极端高温环境下的压力测量需求,旨在突破我国在航空航天、石油石化、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面临的高温传感器技术瓶颈。
作为项目研发主体,我司负责核心产品研发、项目统筹与高温测试验证;合作伙伴香港城市大学则凭借其在材料与微系统领域的深厚积累,提供关键技术方案论证与测试系统设计。双方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构建起从理论到产品的完整技术链条。
性能卓越,指标领先,实现国产化替代
历经两年技术攻关,我们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纳米薄膜压力传感器,其综合性能全面达到并部分超越项目指标,展现出产品耐高温、小体积、高精度、高可靠与强抗冲击等显著优势。该类产品获得中、美、日、英等国内外发明专利数十项。
项目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技术:
特殊金属弹性体技术:创新采用特殊非晶材料制备传感器弹性体,该材料具备更高强度与灵敏度,可在400℃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极限温度达1000℃),同时兼具优良的耐腐蚀与耐高压特性,为传感器在恶劣工况下的可靠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新型耐高低温敏感材料:创新采用特殊组份的合金材料,温度系数低至0.0002%FS/℃,较常规材料至少降低一个数量级,实现超高温环境下性能稳定;
真空原子薄膜沉积技术:创新采用超高真空环境下的原子级薄膜沉积工艺,通过在弹性体表面直接生长多层功能薄膜,将应变电阻与弹性体在原子尺度上结合,形成“传感-结构”一体化的全金属敏感单元,彻底解决传统贴片或引线结构在高温下的失效风险,实现高温环境下电学连接的终极可靠。

市场验证,捷报频传,应用领域不断突破
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项目结题至今,我们的传感器已在多个国家级重大工程和关键工业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表现卓越:
1.护航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2025年1月,我们的传感器迎来了最为严苛的考验—在固体火箭某发动机试车试验中试用。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传感器相比,我司产品不仅体积小(直径小至12mm)、精度更高(优于5‰)、量程范围更广(100kPa-300 MPa可选),瞬间温度达到1000℃,加速度5000g,成功解决了该场景下传感器耐高温、小体积、抗冲击的系列技术难题,获得了中国航天的高度认可,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传感技术支持。
2.助力深海石油钻探:我们的高温压力传感器已稳定供货至石油钻探行业,替代进口,其耐温达300℃。目前已成功向中国石油工程企业完成多批次交付,产品可靠性得到了现场严酷环境的考验与验证。
3.获得国家级研究院认可:在与国内某头部能源领域研究机构的合作中,我司S900系列高温压力传感器成功通过225℃、160小时的极限对比测试,其综合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此举不仅再次验证了产品的可靠性,也为国产高端传感器赢得了声誉。
高温纳米薄膜压力传感器产品除在上述重大工程和项目中应用以外,在我国半导体设备中同样替代进口,获得广泛认可。
迈向新征程,赋能智能制造
本次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成功验收,不仅是对我司技术创新能力和项目执行能力的充分肯定,更是我们迈向更高发展平台的新起点。该产品的成功研发与批量生产,将改变我国高温高性能压力传感器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有效破解“卡脖子”问题,实现完全国产替代。
未来,我司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理念,进一步创新研发,拓展产品在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等更多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贡献松诺盟力量。
相关新闻